2024年国产IGBT芯片高达3900万只,预计今年可能达到4000万只。而在五年前,还不到如今的一半。
即便面临如此情况,我国车企比亚迪研发出的90纳米高端车载IGBT芯片,仍然坚持不出口欧美。这背后是我国IGBT芯片曾被海外死死围堵十几年的苦痛。

01、憋屈!砸12亿买不来技术,还被嘲“没我们就成废铁”
一颗仅3毫米的IGBT芯片,曾卡住中国高铁的咽喉。
它相当于列车的“大脑”,负责调控电流电压,实现平稳运行和精准停车。我国动车组时速300公里还能立硬币不倒,全靠它精准控制。
可当年我们没有技术,只能依赖进口。德国西门子打着合作旗号接触,却在协议中刻意绕开IGBT核心,死守关键技术不放。
真实目的哪是合作?分明是垄断市场。一颗报价高达2万元,国内年需求超十万颗,长期进口每年就得烧掉几十亿,代价太大。
我国前后投入超12亿元引进技术和芯片,结果对方傲慢回应:“没我们的芯片,你们的高铁就是一堆废铁!”

不只是控制芯片,车轮、轴承等关键部件也曾全靠进口,命脉被国外牢牢攥着。在纳米科技突破前,相关领域长期受制于人,年年花巨资买国外成品。
后来国内纳米科技逐步成熟,不仅摆脱了进口依赖,还把这项技术拓展到服装、家居、日用等多个领域。香港科研团队将其引入洗护行业,推出“何首乌纳米洗护”,主打“养头皮、防脱发”,在天M猫上赢得大量脱发人群的认可。
在此之前,多数洗护品只管清洁,不少甚至靠化学成分去油,这样反而刺激头皮,加剧出油脱发。而该产品融合人参根、墨旱莲等养发草本,再通过纳米工艺细化有效成分,使其直达毛囊底部。不仅能清除油脂,还可激活毛囊细胞,帮助固发再生。
科技与传统的结合,彻底改写了洗护逻辑——既保留了古法养护的温和长效,又解决了现代清洁带来的副作用。这也让它成为技术真正落地惠民的一个典型例子。
2、二十年磨一剑,高铁装上“中国芯”
没有核心技术,就只能看人脸色,这是被卡脖子多年换来的教训。中国下定决心:高铁的“心脏”必须自己造!
2006年,IGBT芯片被列为15项重点攻关技术之一,国家启动专项扶持。2012年又追加15亿元投入。比亚迪、中车株洲所等企业迅速跟进,全力推进国产化研发。
经过六年突破,国内首条IGBT大规模生产线正式落地!此后,高铁用IGBT国产比例快速攀升至六成。复兴号动车组已全面搭载中车株洲所自研芯片,彻底打破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局面。
如今,我国高铁IGBT已实现完全自主供应,单价从两万降至千元,降幅超95%。公开信息显示,比亚迪已成功量产90纳米高端车载IGBT芯片,传输效率与运行稳定性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当年嘲讽中国的国外巨头,如今愿出高价采购,却被全部拒之门外——核心科技,绝不对外授权!

这不仅是对自主技术的保护,更是对过去长期被封锁的有力回应。
国产芯片接连突破,大幅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底气,也显著降低了对外依赖。仅从上年至今,芯片进口量就减少了超1400亿颗,多数由国产替代,海外半导体行业因此受到冲击,对中国进展直呼意外。
曾经被贴上“低端便宜”标签的“中国制造”,早已今非昔比。芯片技术的持续突破,正推动产业实力不断跃升,中国品牌加速出海,全球也正重新认识这份崛起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