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F/A-18E/F“超级大黄蜂”是在2001年之后才服役的,而且还在不断升级改造,但是毕竟很多“超级大黄蜂”也是服役20多年的老兵了。更何况,当同等实力对手的电磁弹射装置,将歼-15系列和歼-35送上天空之后,F/A-18E/F俄“超级”二字或许就被彻底剥离了。
而且,当解放军公布歼-35实现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的日子,恰逢美国F-14D“雄猫”服役和退役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会让很多美国人怀念他们依靠F-14制霸海天的时代。或许也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如果ST-21“超级雄猫”计划得以实现的化,那么在重型舰载领域,美国人是不是就不会落后。
ST-21“超级雄猫”从未建造:为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海军一直在寻找延长F-14“雄猫”战斗机使用寿命的方法。于是格鲁曼公司提出了“21世纪超级‘雄猫’的概念”,简称ST-21。

由于格鲁曼公司从未生产过ST-21,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对该飞机的少量图纸和一个概念模型对其进行有限的了解和分析。当然,可以预见的是,格鲁曼公司会针对F-14D“雄猫”战斗机的设计和子系统进行多项改进。
其中对F-14D最大的改进之一,就是其计划中的“超级雄猫”配备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429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将使“超级雄猫”能够在不开启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以经济的方式进行超音速巡航。为了给高性能发动机提供动力,飞机的前缘需要为喷气式飞机额外提供1995公斤(4400磅)的航空燃料。格鲁曼公司还将对“超级雄猫”进行一系列其他改进和优化,旨在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并集成更强大的雷达和数字驾驶舱。

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格鲁曼公司提出的ST-21将会成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多用途海军舰载战斗机,其燃料容量将大大增加,因此航程也将比当时的F-14D更远。
一些挑战、风险和项目落幕
尽管拟议中的“超级雄猫”改型——本质上是一种新型飞机——非常引人注目,但该项目面临的几个障碍最终导致其在还在论证阶段时就彻底夭折,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成本。
格鲁曼公司提出的升级的计划成本很高:更先进的“雄猫”战斗机不会像战斗机的 A、B 和 C 型那样进行迭代改进。相反,它将是一架完全不同的飞机,机身经过大量修改,采用了新的航空电子设备、新的发动机集成以及其他新技术。

F-14“雄猫”的后勤保障从一开始就非常复杂,它的可变后掠翼和支撑其的坚固机身维护成本极高,而“超级雄猫”的设计并不一定能减轻维护人员的负担。在后冷战时代,为了保证战机的设计指标,高成本和高昂的维护费用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时间来到冷战末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威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军事战略重点的调整。
具有开放系统架构和较低生命周期成本的模块化平台胜过了之前对高性能空对面攻击和拦截机等精致平台的强调。简而言之,即使是性能强大的F-14衍生产品,也因为缺乏政治意愿而导致国会不会轻易批准预算。
尤其是第五代隐形舰载机F-35B/C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再加上全新的 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在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美国最终失去了继续改进“雄猫”战斗机的兴趣。此外,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大黄蜂”拥有巨大的改造潜力,可以整合未来的新型技术,而性能更强大的“超级雄猫”很可能无法在未来融入新技术,还会逐渐走入技术的死胡同。

不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人得出这个结论的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从此在舰载战斗机选择的战略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和偏差。
ST-21“超级雄猫”的影响
于是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F-35B/C由于技术瓶颈和产能等各种原因,无法成为美国海军航空兵舰载机的主力。更何况,出于成本和维护等原因考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用第五代舰载机取代第四代舰载机。

而F/A-18系列即便改进到了“超级大黄蜂”,其作战能力在面对能够满油满弹进行弹射的歼-15系列时绝对处于下风。
因此,从未离开图纸阶段的ST-21才会有一次的被人提及。

